“百千家似围棋局,十二街如种菜畦。”千年前配资公司选配资配资,白居易以诗为笔,勾勒出长安城如棋盘般规整的肌理。
无数首唐诗,就散落在这张地图上。那时,韩愈在靖安坊的院落中推敲诗句,郭子仪在亲仁坊的宅邸里运筹帷幄,白居易则在新昌坊的家中,将寻常日子吟成不朽诗篇……
唐长安城古今叠合图
千年后的今天,我们循着诗句的脉络,走进那段流光溢彩的盛唐岁月,看看假如穿越回唐朝,你住在哪一坊、哪首诗里。
十余年绘就一座城的前世今生
“每一首唐诗都是一幅地图,每一个地名都藏着一首诗。”
展开剩余83%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园里,崔凯教授这样说道。这里,在唐代曾是名流云集的亲仁坊,郭子仪、柳宗元的宅第皆坐落于此。
十五年来,这位痴迷于长安城历史的学者,几乎走遍了西安的每一条街巷,翻阅了无数古籍,只为重现那座千年前的世界之都。如今,作为研究隋唐长安城的青年学者,他介绍起长安城的“著名景点”,如数家珍。假如要选一位导游陪你“穿越”,崔凯绝对称职。
为精准还原长安格局,崔凯团队不仅研读《两京新记》《长安志》等古籍,更结合考古发现与现代测绘技术,将诗歌中的地理信息一一对应。他们发现,长安大部分里坊都有相关诗歌传世,甚至于,可以根据梳理大量诗歌的脉络,逐一考证地图的相关细节、分析诗作背后的历史兴衰。
“可以说,诗人们用诗句为这座城市绘制了一幅精神地图。我们不仅要知诗写于何处,更要懂为何写于此。”白居易在终南山观音台远眺,方有“百千家似围棋局”的视野;诗人们在慈恩寺登高,才生“塔势如涌出,孤高耸天宫”的慨叹。
师生团队研究探讨古今对照图
长安 108坊与诗人做邻居
唐长安城宫阙楼观鳞次栉比,无数名流雅士曾在这片土地上生活。
“始我来京师,止携一束书。辛勤三十年,以有此屋庐。此屋岂为华,于我自有余。中堂高且新,四时登牢蔬……”韩愈在靖安坊(今雅荷翠华小区至长安大学本部南院住宅区一带)的宅邸中写下《示儿》,道尽在长安安身立命的不易;郭子仪宅邸占据亲仁坊(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雁塔校区北院至测绘西路一带)西北区域,见证了一代名臣的荣光;画圣阎立本居于延康坊(今白庙小区至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、白庙馨苑小区一带)在此挥毫泼墨;白居易辗转常乐、永崇、昭国诸坊,最终在新昌坊(今乐游原一带)购得宅第,写下“不觅他人爱,唯将自性便”的诗句;升平公主与驸马郭暧的宅第在宣阳坊(今九八六医院、李家村万达广场至西安市八十六中学一带);贺知章居住在宣平坊(今西安南郊铁路新村、陕西省委机关联建小区至曼城国际一带);杜牧曾在安仁坊(今太平洋大厦、西安宾馆至荐福寺小雁塔、安仁坊遗址展示馆一带)祖宅居住。
现在的人们热衷“打卡”,其实从诗歌创作的热度来看,某些地点格外受到唐代诗人的青睐。如今的大雁塔、青龙寺等地,在唐代就是诗人们“打卡”的热门地点。
慈恩寺塔(大雁塔)位于晋昌坊西部,这里竹木森邃,景色幽美,是唐代诗人最爱的吟咏之地。唐代进士及第后必到此处题名,据北宋文献记载,白居易就曾在此自豪地写下“慈恩塔下题名处,十七人中最少年”。
此外,青龙寺与乐游原更是诗人登临赋咏的绝佳去处。新昌坊南门之东的青龙寺,是百姓休闲娱乐之地。朱庆馀在此写下“青山当佛阁,红叶满僧廊”的秋日胜景。横跨升平坊、新昌坊等区域的乐游原,因地势高敞,可俯瞰全城,成为长安城中的制高点。从这里南望曲江池,西瞰大雁塔,视野极其开阔。李白的“乐游原上清秋节,咸阳古道音尘绝”,李商隐的“向晚意不适,驱车登古原。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”,杜牧的“欲把一麾江海去,乐游原上望昭陵”都是在此有感而发。
事实上,整个长安城就是一个巨大的诗歌创作现场。诗人们在灞桥折柳送别,在曲江池畔宴饮,在终南山上隐居,在西明寺赏花。可以说,长安城内外的每一处风景都孕育出流传千古的名篇。杜甫在《秋兴八首》中描绘的“昆明池水汉时功,武帝旌旗在眼中”,写的就是长安城西南的昆明池遗址;王维的“太乙近天都,连山接海隅”,描绘的正是终南山的壮丽景色。
唐长安城郭城内遗迹图(图内标注了1949年以后做过考古发掘、出土过窖藏文物且已经公布的地点65处)
千年前处处作唐诗千年后处处见唐诗
“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古人今人若流水,共看明月皆如此。”
唐诗里的月亮,不止是国人的集体乡愁,更是我们的精神坐标。
当我们把古长安城的地图和今西安城的地图放在一起,重叠的不止是空间和建筑,更多的是诗歌背后蕴含的历史和故事,遥望中秋明月仿佛响起的万户捣衣声,在城墙下畅饮时依稀可见的胡坊酒肆、斗酒百篇……悲欢离合、人生聚散,都在诗里。千百年来,并无不同,亦如陈酒经历岁月更加醇厚。
随着西安市加快推进“唐诗之都”建设,崔凯也提出自己的建议。
其一,构建全域覆盖的城市文化标识体系。建议以‘诗人足迹’和‘诗作诞生地’为脉络,在全市设立统一规范的文化地标。比如在靖安坊遗址设立韩愈宅故址、《示儿》诗碑,在乐游原设置白居易宅故址及李白、李商隐诗作景墙,让每一处诗歌发生地都有迹可循。这套标识系统应当包含诗作解读、诗人生平、历史背景等多元信息,形成完整的城市文化叙事。
其二,推动诗歌元素深度融入城市肌理。要打造‘千年唐诗场景再现’工程,进一步挖掘西安唐诗景点、建设诗人雕塑、打造场景花园,让市民游客行走在街上就能与唐诗相遇,“千年前处处作唐诗,千年后处处见唐诗。”崔凯提出,西安可以建设世界首座集文物展示、学术研究、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唐诗博物馆,将可考可证的文学遗产与实体文物进行对应陈列,形成“文学遗产+实体文物”的立体展示体系。
其三,科技赋能唐诗场景“活化”。将科技与唐诗文化深度融合,以人工智能使唐诗场景再现。开发AR唐诗地图APP,游客扫描现实场景即可看到虚拟的唐代建筑和诗人形象;利用全息技术重现”雁塔题名”盛况;通过打造沉浸式唐诗剧场,开发诗歌文创品牌等,让唐诗从“静态展示”向“动态传播”升级。
其四,将唐诗融入教育体系。将唐诗作为西安乡土教育的重要教材,融入中小学教育。组织学生开展“寻访诗人足迹”实践活动,通过具象的教育培养文化认同和自信。开展唐诗主题研学活动,让研学活动成为传承唐诗文化、激活本地文旅资源的重要载体,进一步夯实西安“唐诗之都”的文化品牌影响力。
长安是座理想之城,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地。
期待每一个来到西安的人都能感受到,这座城市不仅有着辉煌的历史,更有着生动的当下。千年前的诗句,依然在今天的大街小巷中回响——这正是长安永恒的魅力。
来源:西安发布配资公司选配资配资
发布于:北京市利鸿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